轉型風險
|
原物料供應
|
- 天災導致採購、運輸成本上升。
- 生產延誤或停產導致產能、營收與訂單的損失。
|
- 在地供應鏈的建立。
- 開發新供應商、新物料,避免單一廠商的斷貨風險。
- 常態性原物料增加安全庫存,並且透過工程改善提高利用率及降低報廢率。
|
一般環境法規
|
- 環保法規趨嚴,增加運作成本。
- 違反相關法令停工,導致出貨延遲。
- 廢棄物處理市場緊縮,具資格處理商處理當量有限,因此處理成本將增加。
|
- 強化管理措施,積極配合主管機關環保相關要求。
- 增加廢棄回收率,減少對環境衝擊同時增加公司獲利。
|
碳排放、碳稅
|
- 能源稅:如開徵時會增加公司的營運支出。
- 碳費:
台灣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開徵碳費,造成營運成本增加設置減碳設備,造成營運成本增加。
|
- 關注法規動向,建立因應對策,以滿足法規需求。
- 透過設備改善及更新,提升能源效率,減少碳的排放。
- 設定減碳目標,持續評估、規劃碳權抵換策略,朝碳中和邁進。
|
再生能源相關
|
- 電價逐年上漲,取得能源成本增加。
- 使用綠電後成本較一般用電高。
|
-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。
- 多方尋求再生能源供應商。
|
客戶需求轉變
|
因全球或地區性的市場訊息不確定性,特別是與氣候變遷議題相關,難以掌握未來產品或客戶需求。
|
瞭解市場及客戶需求發展低碳產品新產品開發。
|
能源供應不穩定
|
- 因天候變遷導致發電廠供電不穩定造成停產、降載的營收損失。
- 因交期延遲導致趕工的加班成本。
- 因使用替代性能源導致的成本上升。
|
- 如遇供電不穩定時調整生產安排。
- 規劃推動 ISO50001 系統運作,強化能源管理。
|
市場需求轉變/產業創新技術
|
客戶會因為公司未達成減碳標準或其他法規規定,而減少訂單,必要時可能
被要求支付額外稅金。
|
開發符合低碳要求的綠色物料及建置低碳供應鏈,同時列入工程專案。
|
實體風險 |
極端天氣事件增強
|
極端降雨或乾旱事件,可能造成能源異常、廠房及設備損失與供應鏈中斷,導致生產延遲甚至營運中斷。
|
- 節約用水的投資/節省產線用水。
- 集團有兩個研發中心,較不被影響,至於總部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地勢較高之處,極端天的的影響將僅影響進出貨的時程,無錫亦同。
|